溪東在避暑嶺以北。這里原是顧姓人家的居住地,所以叫顧村。
元朝未年,淳安人王旻三從家鄉(xiāng)聚壁(今屬富文)來到顧村,見這里“山川毓秀”,就有在這里定居的意思?;厝ズ?,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家人,家人同意了。次年,王旻三帶著哥哥王旻二一起來到顧村,在顧村的下首擇地而居。哥哥王旻二住溪的西面,弟弟王旻三住溪的東面。后來,兩房王氏各自成派,其中溪東的一支還分遷到大洲。
明永樂年間,溪東溪西兩房王氏各自都已繁衍成“煙火數十家”的村落,他們也各自修建了祠堂。溪東的王氏宗祠叫“凝秀堂”,意謂“以山川之鐘毓,凝子孫之俊秀”。雖然溪西溪東各自成派,但畢竟還是一家,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(jié),是兩村“聯歡”的日子。先是兩村各出一燈隊,在村前的田野中巡游,那場面是“笙歌作隊,童叟遙觀”。最后,兩支燈隊齊聚到溪西的王氏祠堂里,喝酒分肉。第二天,西溪人又到溪東王氏祠堂里喝酒分肉。
聯結兩村的,是一座木橋,后因木橋常被洪水沖毀,經兩村商議,在溪上建起了一座石橋。這座石橋,后來成了“西東八景詩之一”:一橋虹駕:
西水淙淙西復東,臥波橋影宛如虹。
往來不用褰裳涉,卻勝當年鄭國風。
溪西的后山上盛產靛藍草,是提煉靛青的好原料。明朝年間,溪西王克肖利用這些資源,提煉靛青,銷往杭州等地,因此發(fā)了財。
山上的靛藍草畢竟有限,遠遠不夠用,王克肖就在后山上開出一畦畦的山地,大量種植靛藍草,提煉靛青的大缸也遍布村前村后。王克肖也成了大洲源中屈指可數的大財主之一。
有道是“富不過三代”。王克肖有兩個兒子,大的叫王金寶,小的叫王銀寶,因從小生活無憂,加上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,養(yǎng)成了游手好閑、好吃懶做的毛病,長大后,吃喝嫖賭樣樣都會。王克肖辛辛苦苦創(chuàng)下的一份家業(yè),很快就敗在了兩個兒子的手上。至今,溪西、溪東王家還以王克肖父子的故事教育后人——只有勤儉,才能持家;創(chuàng)業(yè)難,守業(yè)更難……
避暑嶺外,有個東西向的長塢,是大洲源通往長寧源的通道之一。舊時,塢中有大小七座石橋,人們就把這個長塢叫做七塢,翻過七塢后的七嶺,就是長寧源中的汪家。
七塢原是洪姓人居住的地方,所以又稱洪溪。元末明初,風水先生謝籌,從余姚輾轉來到建德下涯,然后又溯大洲溪而上。在洪溪逗留時,見這里是個可居之地,就把腳收了起來,不再四處行走,他就成了七塢謝氏的始遷祖。
七塢謝氏是東晉名士、政治家謝安的后裔。謝籌是個讀書人,但終其一生,都未取得功名,平生以代人寫書信、替人看風水為生。他之所以選擇七塢為落腳之地,還有一個原因是,因為當時正值蒙漢爭奪天下,山外較亂,而七塢是個很好的避世之地。
七塢口土地平闊,溪流蜿蜒,一直以來就是金家的居住地,故稱金家。金家不知始于何時,又終于何時,現在的金家早已沒有了姓金的人,村里人大多姓劉。由于宗譜的丟失,劉家也不知何時從何地遷來,只是民間有這么一個傳說:
說當年村里有個金道士,自恃道法高強,四處作法,甚至作到土地公公的頭上去。土地公公一怒之下,把仙杖往村口的河道里一戳。這下可壞事了,河道里的水四處漫溢,不僅沖毀了大片糧田,還把整個金村沖得一干二凈,金村人只得另尋別處安身。
金家有個姓劉的長工,他沒有隨金家搬走,而是選擇留了下來,因為他知道,金家雖然被水沖得一塌糊涂,但那片成為沙洲的土地還是好的,如若稍加整治,絕對是個養(yǎng)人的地方。他就在溪邊搭了個茅棚,把家安了下來,開始了他艱苦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。
有付出,終歸是有回報的。這個姓劉的人終于在沙洲里整出了一塊好田,憑著他的勤勞,讓全家人過上了安定的生活。很多年后,劉家成了這里的主人。
為徹底治理水患,劉家人齊心協(xié)力,在村外的溪沿筑起了一道高高的田塍。為了讓田塍更牢固,他們還在田塍上種了大量的樹木,以黃連木為主,間有幾棵樟樹、梓樹?,F在,這些樹都已長成了參天大樹。一到秋天,金黃的黃連木與深綠的樟樹、梓樹相間相映,成為村口一道特別的風景,這道田塍也被人稱為“玉帶塍”。
劉家人吸取了金道士的教訓,他們在田塍上修建了一座土地祠,把土地公公請到田塍上,四時致祭,讓他保佑全村人的平安,保佑玉帶塍外一百多畝土地年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金村外也有個東西向的長塢,因塢中遍長楓樹,人稱楓樹塢,塢的另邊就是蓮花薛上??上У氖?,塢中的楓樹都于上世紀中葉被砍伐殆盡,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名字讓人懷想。楓塢口是個以潘姓人為主的小村落,叫潘村。潘村人守著村口的那片糧田,過著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。(未完待續(xù))(沈偉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