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云山蒼蒼,江水泱泱”,歷史悠久的古鎮(zhèn)梅城,有著它說不完的故事。許多從小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“老梅城”,如今都早已過了花甲之年,過著安逸的晚年生活,但對于梅城的熱愛,卻從未減少半分,他們總是想在有生之年,將梅城的故事告訴后人,讓古城的歷史添上動人的生命氣息,而我們今天的故事,就從一條繁華的街道開始。

古時的梅城,曾經也是個水運交通發(fā)達的地方。由于地處三江口交匯處,便成為了錢塘江中游的交通樞紐,是浙西、皖南、贛東過往商貿必經的主要商埠之一。由于水運繁忙,造船業(yè)和商業(yè)、服務業(yè)也就隨之興起,半朵梅花城墻將古城包圍,城墻內各類店鋪林立,而城外的江邊,也形成了一條熱鬧的“不夜街”,它就是“老梅城人”口中的黃浦街。
黃浦街的形成,可以追溯到明朝中葉,系從南堤發(fā)展而來,明萬歷年間就已經是一條熱鬧的街市。

童樟榮,今年74歲,父親15歲時就在黃浦街上當學徒學習打鐵,之后,便在黃浦街上開了一家打鐵鋪,1944年,童樟榮在黃浦街上出生。童樟榮說,自己家人人都會打鐵,不僅父親會,母親也會,哥哥會,嫂子也會,而他自己,也從14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打鐵,卻不想才學了半年不到,父親就去世了,于是,童樟榮只能跟著哥哥繼續(xù)學藝。不到一年,童樟榮便加入了黃浦街鐵業(yè)小組,隨后公私合營他便進了大公社,再之后,他陸續(xù)換了5、6家單位,卻始終做的都是打鐵的行當,直到退休。
童樟榮回憶說,當時的黃浦街十分繁華,因為過往的船只眾多,逐漸地,黃浦街就變成了一條以修船和制作船用器具為主的服務性街道,僅打鐵鋪就有十六、七間,此外還有纖繩店、棕繩棕衣店、竹器店、箍桶店等等,整條街就是一個大作坊。因為晚上也常常有航船起航或到達,所以,黃浦街的商業(yè)活動徹夜不停,可以說是舊時梅城最熱鬧的地方。

由于黃浦街的地勢比較低,所以只要稍有大水,就會被淹沒,最多的時候,一年就要被淹沒七、八回。大水一來,店鋪就要搬家,水退了又要重建家園,所以,黃浦街上的很多房子,都是木板搭架的簡易房子,以便隨時搬遷。舊時還有“黃埔街不漲大水,黃狗都可以討老婆”的俗諺,足見此地早年是多么的繁榮與富庶。
童樟榮說,黃浦街的原址,就在大南門附近,從大南門出城門后,走一段很短的街道,就到了江邊,從東西兩側拾階而下,分別就是大南門碼頭和黃浦街。出南門外沿城而下為“下黃浦”,沿城而上就是“上黃浦”。有前后兩街。

六十年代中期,由于富春江水電站水庫蓄水需要修建梅城大壩,兩個南門洞都被封閉堵塞了,從此繁華的黃埔街被淹沒,城外的街道也就不復存在了,甚至連一張舊時的照片,都很難再找尋得到,唯一的念想,似乎只剩下家中僅有的幾樣鐵器。每每談及此,童樟榮總是欲言又止,也許,對于像他這樣的“老梅城”來說,心里多少有些許的遺憾吧!
不過,雖然大水淹沒了黃浦街,卻無法帶走“老梅城”對黃浦街的眷戀。曾經孩童時的玩伴,如今都已白發(fā)蒼蒼,居住在梅城的各個角落,每次見面都會覺得分外親近,就如家人一般,閑暇時聚在一起,一杯熱茶,聊一聊曾經在黃浦街的種種趣事,成為了如今他們最幸福的時光。(文/周冰 圖/趙毓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