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梅城城南東路上,有一座不起眼的庫房,里面存放著大大小小一共有3100多塊在去年老影劇院考古發(fā)掘出來的石構件,它們的身上都被標記著編號。幾名工人正在將一件石構件搬移到拍攝區(qū),紅色的背景、紅色的地毯,五六盞拍攝燈,一位攝影師指導著工人如何去擺放角度,細細琢磨后按下了快門。
攝影師名叫汪偉姬,淳安人,在老家開了一間照相館,從事攝影工作已經(jīng)32年了。今年2月,汪偉姬來到了梅城,他的工作,就是要給這里的“寶貝”拍照留檔。
汪偉姬說,之前對于梅城的印象,都只是停留在朋友的敘述和書本當中,雖然早就知道梅城的嚴州府,但從來沒有真正來過這里。這一次一待就是一個多月,而且天天都跟這些“寶貝”在一塊兒,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收獲。
在拍攝這些“寶貝”的過程中,給汪偉姬的第一個驚喜,是關于清朝耳目坊的一些石構件。因為在這些殘件中,有著“毛一鷺”的文字內容,而毛一鷺正好是遂安毛家(今淳安汾口鎮(zhèn)毛家村)人。汪偉姬說,自己當時并不知道毛一鷺,在拍照的時候偶然聽到專家們的講解,自己還去翻找了一些資料,感覺特別驚喜,沒想到這一次來梅城拍照,還能碰上如此的“緣分”。
如果說,遇見“老鄉(xiāng)”是一種驚喜,那么對于那些石獅子來說,帶給汪偉姬便是震撼了。經(jīng)過大半年的努力,專家們已經(jīng)在這3100多塊殘缺的石構件里,將8座幾近完整的石獅雕像成功復原。 因為拍攝的近距離接觸,汪偉姬在鏡頭下得到了更加細致觀察的機會,這些活靈活現(xiàn)的石獅子,表情、神態(tài)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,“這是我從沒有見過的石獅子,表情太豐富了,真的不得不感嘆先人的智慧??!” 汪偉姬連連發(fā)出這樣的感嘆。而讓汪偉姬記憶猶新的,是在拍攝一個小石獅子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小獅子的頭上還有兩個爪子,這是怎么回事呢?于是,大家就開始對照、找尋、整理,最終發(fā)現(xiàn),這只小石獅子原本是被抱在一只大獅子懷里的,而那只大獅子也已經(jīng)基本復原,現(xiàn)在算是讓它們“團聚”了。
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,汪偉姬的作息基本是朝九晚五,晚上就在宿舍里處理當天拍攝的照片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每天對著這些不會說話的“寶貝”,雖然有時候也會覺得疲倦,但更多的時候,還是會被它們所吸引,特別是在拍攝的同時,會聽到許多背后的故事,也讓這個外來人,漸漸地讀懂了梅城,汪偉姬說,有時候,自己也會抽空去梅城的街上走一走,尋著古城的記憶,去找找曾經(jīng)的影子,越是接近,越是感受深刻,“梅城真的很了不起,這里的文化很吸引人,真的讓人很震撼!”
也許,正是因為多了這一份對梅城的了解,讓汪偉姬對于自己的工作,多了一份責任,他想通過手中的相機,在光與影的變幻中向大眾展示梅城的美,讓人們在鏡頭下感受到背后的歷史溫度,通過這些“寶貝”能夠進一步的了解梅城,讀懂梅城。
所以,在現(xiàn)場,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的一幅工作場景:3、4個工人合力搬動一個石構件,然后在地上鋪好紅地毯,石構件放下,紅毯如果有褶皺了,還需要重新整平,再將掉落在紅毯上的泥土全部清掃干凈,接著調整光線和背景墻的位置,然后才能拍攝。如果要搬動換個角度,那么之前的工作又要重復一次。除此之外,天氣也很重要,只有陰天的時候才適合在室外拍攝,其他時候就只能在室內利用燈光進行拍攝。
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,汪偉姬拍攝了各種石構件300多件,每個石構件都至少要拍3張不同角度的照片,共計近2000張照片。目前,拍攝工作已經(jīng)結束,在完成照片的后期處理等后續(xù)工作之后,他就要離開梅城。對于梅城,他已經(jīng)結下了深厚的感情,他說,自己一定會再來梅城,好好地走走看看。(文/夜如百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