剪紙,一種鏤空藝術,使用剪刀或刻刀,在紙上進行剪切或鏤刻。古時民間,剪紙是評價女人手巧的標準之一??烧l又曾想過,這歷經千年的傳統(tǒng)剪紙,遇到了建德90后男孩,卻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……
王介明,今年18歲,建德乾潭人。從小喜歡畫畫的他,在上初中時就展現(xiàn)出不俗的繪畫功底,并被美術老師發(fā)現(xiàn),便向他傳授剪紙技藝。年少的他,先是被剪紙那鮮紅的色彩所吸引,再加上自己本身對繪畫的熱愛,抱著試一試的態(tài)度拿起了剪刀,卻從此沒再放下。

剪紙的技巧,一是在剪,要求達到圓如秋月,線如胡須,二是在刻,尖如麥芒,還講究鏤空,既要做到線條的連接自然,又要抓住物象特征,形象夸張、簡潔,富有節(jié)奏感。這些都要求在創(chuàng)作的過程中,特別注意細節(jié)的處理,這不僅僅需要極大的耐心,還需要反復不斷的練習。
剛開始學剪紙時,王介明也常常把紙剪破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這與使用的工具有一定的關系。墊在紙頭下面的木板材質過硬,刀片劃過的時候,如果力度控制不好,就很容易將紙劃破,于是,他便改用蠟盤做底,同時也把刻刀換得更加的細小。

從簡單的剪紙,逐漸增加難度到人物、風景等,漸漸地,王介明開始創(chuàng)作,自己構圖,自己設計,這個90后男孩與剪紙之間開始不斷撞擊出新的火花,當然,也會偶爾有擦槍走火的時候。一些難度比較大的作品,常常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去完成,一個星期、一個月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。但對于一個才剛滿18歲的男孩來說,總會有情緒的起伏,特別是在一幅作品已經完成一大半的時候出現(xiàn)失誤,內心是崩潰的,但王介明也在一次次的失誤中,漸漸地修煉出自己的心性,他會選擇離開,去做別的事情,然后再回來,想辦法補救自己的錯誤。

有人說,剪紙應該是女孩家才玩的東西,但王介明卻不這么認為。他覺得,剪紙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手藝,不分男女。而且,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,他也收獲了很多。以前,他在村里調皮搗蛋,但現(xiàn)在他卻把空閑的時間都用在了剪紙上,而且,他也通過剪紙學習了更多的知識,認識了很多剪紙的老師和前輩。
一花一世界,一念一塵緣。對于未來,王介明其實也有自己的打算。雖然以后,剪紙也許不會成為自己的事業(yè),但始終會是自己的興趣所在,而在他的內心深處,也還有一個小小的奢望,他想把剪紙做成一種產業(yè),利用剪紙設計模板,去制作杯墊、靠枕等家庭用品,因為只有把剪紙融入到生活當中,才可能讓剪紙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。